2011年4月6日,中國發改委宣布,自7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出廠價格每噸分別上調500元和400元,全國90汽油和0柴油平均每升分別提高0.37元和0.34元。其中97號汽油零售價已達每升8.36元,我國成品油零售價格首次進入“8”時代。如依此向上慣性,預期今年油價將沖擊10大關,而進入更超高的高油價時代的快速到來。
日前,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此次調價確實大幅延長了調價時間,也大幅減少了油價上調的幅度,目前國內成品油價格對應的國際油價與現實的國際油價相差了十七八美元,如果按照機制,此次成品油價格應該上調1000元每噸。
當下中國CPI居高不下,通脹壓力不減反增的情況下,油商居然能頂著巨大的社會壓力,再次提高成品油價格,掀起又一輪物價上漲的高潮!據剛公布的2010年年報顯示,由于油氣產品價格的上漲以及產量的增長,2010年中石油凈利潤接近1400億元,中石化凈利潤達718億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總計日賺7.3億元,為什么油企利潤這么高,為什么上調油價?!一方面是不斷高企的油價,一方面是石油企業強大的贏利能力。如同以往歷次漲價,此次成品油價格上調再次引發中國民眾對石油企業高額利潤的質疑。對此,日前發改委有關人士辯護解釋:上調油價也是從保證市場供應的角度出發。
2008年,當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幾乎凍結,由政府補貼石油公司煉油虧損,但當時的效果并不好,財政也補貼了,但市場仍然供應緊張。2009年出臺的定價機制遵從了市場規律,并與市場接軌,體現了石油公司的煉油成本。這次調價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讓地方煉廠保本微利,因為如果地方煉油廠因虧損而不生產了,市場供應會更緊張。由此可見,國家發改委宣布成品油價格再度上調,最核心的理由依然是“緩解煉油企業困難”。
目前國內的裸油價比美國低,但是含稅價格卻遠高于美國價格。中國裸油價低于美國油價仍未漲到位,還尚存在30%至40%的空間。發改委價格司有關人士解釋:油價上調確實會對CPI產生一定影響,但直接影響并不大。此次發改委終于從幕后走到了臺前,被推到了公信力巨大的社會輿論風口浪尖上。
對成品油的價格不影響物價,這是喪失了經濟學常識底線。漲價居然是抑制消費?這是什么邏輯?將把漲價說成是有利于抑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資源節約。在宏觀調控中,不應該過多采取價格工具,價格工具應該尊重市場,只能采取稅收工具來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
油商壟斷惡霸總是一付“我爸是李鋼我怕誰”的嘴臉,反復強調國內油價低,要盡快與國際接軌,但眼下中國的油價早已超過美國,即使不算上此次調價,以北京93汽油調價前的價格7.45元每升計算已經比全美平均價格高出1.07元每升,調價后高出1.47元,盡管中國老百姓的收入僅是山姆大叔的一個零頭。
油價的上漲,直接遭殃的將是中下游制造業,運營成本將會增加,利潤也將迅速縮減,最后都將消化到終端消費品上,進而推高通脹預期,民眾消費將受到進一步壓縮,對中國經濟是一個負面影響。頻繁大幅漲油價,其政策殺傷力更大,由于成品油是基本能源,幾乎所有行業都與之相關,這將推動所有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價格上揚。眼下,國內市場百物騰貴,資產價格高企,油價上漲的效果是百上加斤,國內通脹很快就會如同脫韁野馬,導致其它的價格上漲,老百姓還要增加很多負擔。
據《鳳凰網》汽車報道,也就在中國大幅油價狂漲的與此同時,韓國SK能源公司為緩解通脹,決定從2011年4月7日將柴汽油零售價下調下調100韓元,約合0.60元/0.09美元。韓國統計廳預計此舉有望遏制消費者物價指數持續上漲的勢頭。韓國國務總理金滉植6日表示,將綜合研究韓國國內油類稅對稅收和能源戰略起到的影響,進而考慮下調油類稅的問題。金滉植當天上午在國會政治領域對政府提問中,就“物價對策核心是油價,是否應積極考慮下調油類稅”的提問,做出了上述肯定回答。
韓國統計廳5號表示,汽油和柴油在消費者物價指數中所占的加權值分別為3.12%和1.09%,這兩個產品只要降價5%,就能帶來消費者物價指數下跌 0.21%的效果。韓國去年4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15.6,即使今年4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與剛剛過去的3月份持平,保持120.4,物價同比增幅也會達到4.15%。但是如果汽油和柴油的價格下降5%,物價增幅可能會控制在4%以下。
目前,中國與日、韓等小國有著本質區別的是,除自已生產石油外,仍有55%需要進口。自上世紀末開始,中國從原油凈出口國變為原油的凈進口國。2001年開始不斷上漲十余倍,而且幾乎是只漲不跌。這些年來油價連番上漲,固然有外部政治經濟、區域民主文明進程中的武裝沖突因素,但在幾大寡頭壟斷油企收益頗豐的條件下,且慮及油價的傳導效應,油價的漲跌對于CPI指數的影響具有不對稱性,即油價上漲對CPI指數的拉升幅度要大于油價下跌對CPI指數的壓低幅度,民生更加艱難困苦。
近幾年來,由于國內貨幣超發,經年積累,流動性過剩給物價形勢造成很大壓力。加上一些輸入性通脹因素,物價幾度洶洶上漲。“從貨幣政策看,去年以來,數量型與價格型的政策工具已是輪番上陣,央行不斷加息預示國內通脹壓力依然巨大,試圖通過緊縮銀根來抵御通脹,努力消除輸入性、結構性通脹因素的不利影響,消化要素成本上漲壓力,并正確引導市場預期,抑制價格上漲勢頭。但成品油上調漲價無疑會有再度推高通脹的風險。一邊控物價,一邊漲油價;一邊上調利率,另一邊給壟斷集團送錢。一手治理通脹,另一手助推通脹。加油價、加息等調控政策紛紛出臺,有可能導致市場出現混亂。”
2011年4月7日,鳳凰衛視《金石財經》節目播出“世行:高油價或將增加宏觀調控難度”,以下為文字實錄:曾瀞漪:我們看到紐約油價是在105美元左右,布蘭特期油是在115美元,國際油價已經上來了,世行的專家說,高油價會使得中國政府的貨幣政策的調整遇到一定的難度。世界銀行預測局局長,高級經濟學家漢斯.蒂莫說,“石油還有食品價格的高升,可能會使得中國的貨幣政策調整難度加大,使中國政府在管理潛在的房地產泡沫方面遇到新的挑戰。”
通脹壓力大、銀根緊縮、優惠取消、一線城市限購等一系列利空,已經讓今年一季度車市大幅下滑。再度油價狂飚,更猶如雪上加霜,全國各地車企(特別是本土自主品牌)及汽車經銷商壓力劇增、憂慮加大。以小排量經濟型汽車為代步工具的消費者屬于對于價格非常敏感的人群,對于用車成本也顧慮更多,油價不斷上漲不僅流失大部分潛在的準客戶,而且油價上漲畢竟是一個利空消息,對于后市肯定有負面影響,如同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的核輻射對全球的危害程度而無法預期一樣嚴重。
成品油價上漲引發連鎖反應 對車市負面影響極大。此次油價上調幅度較大,客、貨運企業成本推高上漲了25%-30%,企業有些吃不消了要求同時上調運價,否則進一步加速破產倒閉的危險。油價連續不斷上漲,不僅此關乎民生問題,并且涉及中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尤其是在作為中國式所謂“經濟支柱”的房地產業泡沫即將崩盤破滅后,真正實體支柱經濟和經濟發展引擎的汽車產業,將面臨超高油價的嚴重威脅而令人擔憂中國汽車工業還能走多遠?!